联系我们

云端发现 无线指挥——城管部门“非接触式”执法模式观察

发表时间: 2025-03-08 作者: 常见问题

  为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解决城市管理难题,河南省漯河市等地城管部门积极探索推广“非接触式”执法模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据悉,漯河市在市区400余个重点部位设置城市管理智能监控系统,对市容秩序情况做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发现有违法停车、占道经营等严重侵占城市道路、影响交通和市容秩序的行为,通过设备自动抓拍、系统智能识别、自动喊话劝离等全流程,实现了全自动“非接触式”执法。

  “为满足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新需要,2021年起,我们以‘网格+平台+快反+融合+铁脚板’的‘五位一体’工作架构为依托,启动建设城市综合执法智慧调度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执法’向‘主动预防’、从‘人海战术’向‘数据治理’转变。”城管部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说,城市综合执法智慧调度平台的智能巡检效能日益提升,轻微动态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平台可以即时跟踪、智能识别、语音喊话,未及时整改的问题信息,通过平台迅速派发,相关区域的管理执法人员通过配备的城管通及时接收派发信息,现场处置后反馈结果,提高了问题发现的时效性和处置效能。“平台指挥中心充分的发挥‘鼠标巡逻、探头站岗’的作用,同时,拓宽网格工作群、啄木鸟群等问题收集渠道,按照部门职责进行派发处置,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相关负责人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城管部门运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利用人工智能信息采集车和城市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构建起一张“动”“静”结合的城市智能监控网络,将越门摆放、乱堆乱放等市容环境问题自动抓拍、分类识别,并实时传输至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实现自动预警和及时上报,全方面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平台将市容管理问题及时进行审核,并向责任区执法人员进行派单处置,解决了之前因位置偏僻隐蔽而传统“车巡+人巡”难以发现的城市治理顽疾,推动了“非接触式”执法,不仅提高了占道经营、油烟污染等案件的处理效率,确保了市容市貌问题的闭环管理,还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建立起集远程监督、动态管理、巡查执法为一体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市容市貌问题实现既能‘看得见’,又能‘管得了’,努力为群众营造更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相关负责人说。

  从取证、审核到处罚、执行,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执法人员不用到现场,通过“指尖”就能实现“全流程”闭环执法。

  “在集美街道、灌口镇、后溪镇的部分重点区域内实现了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识别。”相关负责人说,日前,智慧平台就抓拍到了位于鱼福一里的某超市门口堆放了大量杂物,还把商品摆到门口售卖,判断商家存在跨店经营的行为,商家接到通知后没有及时整改,在执法人员的再次督促下,仍然没有整改。根据违规情况,执法人员将处罚决定书推送到当事人“闽执法”平台。此外,平台也抓拍到了附近一家水果店的跨店经营行为,并先后两次通知商家整改,商家却没有整改,执法人员也将违规线索推送至“闽执法”平台做了查处,当事人也在“闽执法”平台上一次性完成电子文书的签收、办理、罚款缴交等环节。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通过优化算法和扩大监控范围,城管部门可以对更多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高效处置,实现“执法掌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平台还实现了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逐步提升了执法效能。

  为了提升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和水平,集美区城管部门精心组织了一系列培训,确保每位队员都能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相关执法流程和细节,充分的发挥智慧平台优势,为实际执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了让沿街商户更好地理解和配合相关执法工作,执法人员深入辖区商户密集区域,向近百家商户详细讲解相关执法流程,呼吁商户们积极努力配合街面环境治理行动,共同维护市容环境的整洁有序。

  在城市管理中,以往对占道经营、跨门槛经营等“顽疾”,执法人员主要采取劝导、联合整治等多种手段开展工作,常面临当事人不配合调查取证等问题,且因违法成本低,整治效果容易反弹、治标不治本。

  为破解这一难题,山东省高密市城管部门在顺河路农贸市场开展“非接触式”执法。本着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执法人员对占道经营的业户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改正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利用执法记录仪记录、拍照、摄像等方式现场采集违法事实证据,然后依法进行处罚。整个执法过程无需扣押物品,避免了传统现场执法方式带来的冲突,通过公安、行政审批部门联动,实现“零口供”办结案件,简单高效的同时也提高了执法人员办案的积极性。“有效破解了占道经营等问题,脏、乱、堵现象得到一定效果改善。同时,‘非接触式’执法模式的推广也对其他经营户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提醒作用,部分当事人在未作出处罚决定前便主动改正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收到了良好效果。”相关负责人说。

  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城管部门以“非接触式”执法模式为利器,巧妙化解了传统执法中的诸多困境。

  在渣土违规倾倒问题上,海曙区城管部门充分的利用土盾系统、视频监管系统、码头车辆过磅单等手段,利用“非接触式”执法手段严密监控建筑垃圾车辆运行轨迹和工地作业情况,发现运输车辆超重、车辆带泥污染旁边的环境或其他违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时,及时予以查处。另外,各属地中队积极发动各村、社区,加强建筑装修垃圾非法处置的监督管理力度,对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线索一经发现,及时移交处理。通过对渣土运输和倾倒过程的全程监控,可实现从源头入手有效遏制违规倾倒现象的发生,保护了城市环境,维护了公共利益。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城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海曙区城管部门高效运用智能监控系统,以“非接触式”执法模式开展绿地保护与涉水管理保护。随着城市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执法人员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发现并制止危害生态的行为。此外,市民拍摄的视频照片也成为了开展执法工作的重要证据,这些现代化的监控手段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高效有力,更好地守护碧水蓝天。在望春中队办理的一起乱倒污水处罚案件中,当执法人员向当事店主出示视频证据后,原本不配合的店主承认了自己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通过‘非接触式’执法模式,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源头追查、违法证据及时固定、违法事实快速确认,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执法工作中的矛盾冲突,提高行政执法质效。”相关负责人说。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6日下午3时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有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派出工作人员开展旁听两会工作,通过全面记录、汇总转办、高效回应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搭建起政府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的桥梁,及时将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吸收转化为做好政府工作的硬招实招。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抓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春来东风劲,奋进正当时。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开好这次大会,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5年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为深入推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的目标,完善住房功能、优化住房性能、提升住房品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的《南宁市好房子技术导则》于日前正式实施。

  记者从广东省茂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近年来,茂名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规划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等方面的保护能力和水平。

  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引领推动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