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四渡赤水:《毛选》中绝境翻盘的顶级思维

发表时间: 2025-03-08 作者: 常见问题

  1935年初,红军的处境可谓万分艰难。此前,在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的不当指挥下,第五次反 “围剿” 以失败告终,红军被逼迫走上长征之路。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更是遭受重创,经过浴血奋战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的兵力从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至 3 万余人,战损接近三分之二,队伍中伤残者众多,而且为了可以快速行军,重武器也几乎都丢光了,整体状态十分疲惫不堪。

  而此时,蒋介石妄图抓住这个机会,纠集了湘军、川军、滇军和嫡系中央军部队约 40 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压来,企图将中央红军 “聚而歼之”。这 40 万大军对仅有 3 万余人的红军形成了严密的围追堵截,各个方向都布满了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山峦、谷地、河流、村镇,到处都潜藏着危险,红军仿佛陷入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包围圈,真可谓是到了绝境,一步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就在这样极度危险的境地之下,四渡赤水这场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大幕,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红军扭转局势的道路,也成为了长征中的关键转折点。而主席为何将四渡赤水视为自己的得意之笔,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顶级思维,着实可以让我们深入探究。

  在四渡赤水这场战役中,全方面了解敌我力量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当时,红军周围可谓强敌环伺,各个方向都布满了不同特点的敌军。

  从黔军来看,他们相对较弱,防守本土时积极性尚可,但若是红军不进入其核心区域,往往出工不出力。比如后来红军多次突破黔军的防线,就说明其战斗力和防守的坚决程度是有限的。

  川军方面,起初红军判断其可能较弱,但实际接触后发现,川军防守本土时战斗力很强,积极性非常高。像在土城青杠坡一战中,原本以为敌方仅有 4 个团约 5000 人,可实际战斗中,敌军兵力远超预期,达到了 6 个团一万多人,且增援不断,让红军陷入苦战,这也凸显出川军不可以小看的实力。

  湘军则在东边的乌江东岸的沿河、思南一线布防,构筑碉堡,以防红军东进,试图凭借这样的防御工事来阻拦红军的步伐。

  滇军处于西南方向,他们更害怕蒋介石进云南,所以主要精力放在防着蒋介石上,对红军更多是采取防守姿态,如果防不住就直追不打,心思也不完全在与红军的对抗上。

  而中央军是很强大的一股力量,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分布在南边等地,对红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另外,东南方向的两广军阀,由于红军不可能进入两广地区,他们基本处于围观状态,出工不出力,抱着一种观望的心态。

  在友军方面,四川北部陕西南部有红四方面军,拥有八万人马,湖南西部有红二、六军团,有一万多人,这些都是当时中央红军可优先考虑寻求配合或者作为转移目的地的力量。

  更为关键的是,红军自身很有强大的情报系统,军委二局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凭借小功率的电台收报机,在长征中一路走一路 24 小时不间断收听各路军的电报,成功地破译了敌人千变万化的各类密码 860 多种,摸清了蒋介石 “围剿” 红军的战略部署,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宛如给红军指挥员们安上了 “千里眼”“顺风耳”,为从全局角度观察局势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也让红军可以依据敌军的具体分布和动态来谋划行动。

  基于对全局的清晰了解,红军起初制定了从四川泸州、宜宾间渡过长江,进而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于是,1935 年 1 月 19 日起,红 1、红 3、红 5、红 9 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然而,在与川军实际交战后,发现川军战斗力很强,红军交战不利,像试图伏击川军的郭勋祺部时,由于情报有误,即便全军拼尽全力,也只是打退敌军,北渡长江的计划遇到了极大阻碍,红军不得不放弃在此处渡江的打算。

  随后,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想向敌人兵力空虚的地区进军,寻机北渡金沙江。但川军以为红军想进入四川,便在川南派来重兵,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川南地区。面对此种情况,当机立断,避实击虚,指挥红军向敌人兵力最薄弱,处于 “三不管” 状态的川黔滇边境扎西(威信)进军。红军占领扎西镇后,终于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不过,敌军很快又四面合围过来。这时,纵观全局,评估各方敌军后,认为贵州遵义方向是薄弱环节,黔军较弱,且红军刚从遵义出来,敌人不会想到红军又杀回去。恰逢当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甚至在给母亲祝寿,防备松懈。于是,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击溃和歼灭敌军 8 个团,俘敌 3000 人,缴枪 2000 余支,子弹 10 万多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还补充了大量物资。

  但红军占领遵义后,敌军又尾随而至,并采取碉堡战术,慢慢地稳扎稳打地合围。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红军主力走到哪,敌军就跟到哪,即便多次渡河,也难以摆脱敌人的包围。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指挥层出现了分歧,而的决策体现出了其把握全局的重要性。例如提出打鼓新场的计划,大家起初一致赞同,可坚决反对,原因主要在于打赢了也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只能得到一些物资,对全局没有实质性意义,如果打得不好,反而会让红军陷入敌人的围击,造成重大损失。考虑的核心就是做这件事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

  而后,决定从茅台镇大张旗鼓地三渡赤水,让敌人看到红军的行动。过赤水河后,红军主力隐蔽在赤水河边二三十里的范围内,却派一个团大张旗鼓地向西北方向佯攻。蒋介石受定式思维影响,认为红军想要从古蔺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包围红军后一举歼灭。这一招成为了四渡赤水的最关键破局方法,如同金蝉脱壳一般,把敌人重兵吸引过去,使得赤水河东就成了新的薄弱环节。

  此时,贵阳方向只有四个团,兵力空虚,又有蒋介石坐镇。红军主力折返转东,四渡赤水,出现在赤水河东,全速杀向贵阳。令部队 “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蒋介石顿时惊慌失措,急忙调令云南方面镇守的孙渡前来救援,孙渡主力 3 天急行军 400 里,赶向贵阳。这样一来,云南方向就出现了缺口,红军主力便把握机会快速向西南进军,从这里进入云南,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在四渡赤水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初期,红军对于薄弱环节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时,红军试图寻找敌军防线中的薄弱之处,以实现突破合围、打开局面的目的。

  起初,红军依据一些情况判断川军可能相对较弱。毕竟在对各方敌军力量进行预估时,川军的情况还未完全清晰地体现出来。基于这样的判断,红军制定了相关计划,尝试与川军进行交战,甚至还谋划了对川军的伏击行动,希望能通过打击川军来为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土城青杠坡一战中,红军原以为敌方仅有 4 个团约 5000 人,便按照此预估展开战斗部署。然而实际战斗打响后,却发现敌军兵力远超预期,达到了 6 个团一万多人,而且后续增援还不断赶来,使得红军陷入了苦战之中。这场战斗让红军深刻认识到,川军在防守本土时战斗力很强,积极性也非常高,根本不是原本所认为的薄弱环节。面对这样的局面,红军当机立断,放弃了继续强攻川军、从原计划地点北渡长江的打算,开始重新审视战场形势,寻找别的可能的薄弱突破点。

  在经历了初期对薄弱环节判断的波折后,红军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找到了真正的薄弱环节并予以突破,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果。

  一渡赤水后,红军发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地区进军是摆脱困境的良策,于是朝着相应方向进发,意图寻机北渡金沙江。但川军察觉到红军的动向,以为红军想进入四川,便在川南派重兵布防,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川南地区。在此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机立断决定避实击虚,指挥红军向处于 “三不管” 状态、敌人兵力最为薄弱的川黔滇边境扎西(威信)进军。红军成功占领扎西镇后,终于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后续的行动积蓄了力量。

  而红军二渡赤水更是一次经典的 “挑软柿子” 打法。当时,纵观全局,评估各方敌军后,认为贵州遵义方向是薄弱环节。一方面,黔军本身战斗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红军刚从遵义出来,敌人根本不会想到红军又会杀个回马枪。恰巧那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甚至还在忙着给母亲祝寿,防备极为松懈。抓住这个绝佳时机,红军果断二渡赤水,直扑遵义方向。在进攻过程中,娄山关成为了关键的战略要地。红军毫不畏惧,英勇奋战,攻克娄山关,击溃和歼灭敌军 8 个团,俘敌 3000 人,缴枪 2000 余支,子弹 10 万多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还补充了大量急需的物资,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为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系列行动充分体现了红军避实击虚战术的巧妙运用,通过精准选择薄弱环节进行突破,在绝境中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四渡赤水这场充满变数的战役中,有一个关键决策节点,那就是有关于是否攻打鼓新场的争议,而坚决反对这一计划,背后有着深刻且全面的考量。

  当时,红军指挥层出现了不同意见,提出打鼓新场的计划,并且一开始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从表面上看,打鼓新场有黔军驻守,而黔军相对来说战斗力不强,似乎是个可以轻松拿下的目标,打赢了还能缴获物资,补充红军当时匮乏的资源。

  然而,却有着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他深知做决策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更要考虑是不是能解决根本问题,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打鼓新场虽然看似容易攻打,但周围有着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的 8 个师,还有滇军孙渡的 4 个旅,以及随时能赶来增援的川军。即便红军能够攻克打鼓新场,歼灭那里的黔军,可后续很可能马上就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难以脱身。就算是打赢了这一仗,也并不能让红军跳出敌人整体的包围圈,对于扭转当时红军所处的极为被动的战略局势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相反,如果攻打不顺利,发生意外情况,那红军就会陷入敌人的围击之中,非常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失,这对于本就兵力稀少、历经艰难的红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坚决反对攻打鼓新场这一计划,他所站的是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得失的角度,不为一时获取物资等小利所动,体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做决策时的智慧。

  三渡赤水堪称是四渡赤水战役中极为巧妙且关键的一环,尽显 “兵不厌诈” 的军事智慧。

  在当时的局势下,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蒋介石纠集了大量兵力,试图将红军困死在包围圈中。洞察到了敌人的心理和布局特点,决定采用一招金蝉脱壳之计。红军大张旗鼓地从茅台镇三渡赤水,故意让敌人看到这一行动,给敌人造成一种红军要从古蔺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假象。

  过赤水河后,红军主力并没有急于远离,而是隐蔽在赤水河边二三十里的范围内,同时派出一个团继续大张旗鼓地向西北方向佯攻。蒋介石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看到红军这样的行动,便认定红军就是想北渡长江,于是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妄图包围红军后一举歼灭。

  就这样,敌人的重兵都被吸引到了川南方向,而原本防守严密的赤水河东岸反倒成为了新的薄弱环节。这一计策成功地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使得敌人的包围圈出现了漏洞,为红军后续的行动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也成为了红军摆脱敌人围追堵截、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步,充分彰显了在战争中巧妙运用计谋、灵活周旋的重要性。

  在四渡赤水这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役中,调虎离山之计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其中佯攻贵阳调动敌军这一操作堪称绝妙。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并没有按常规套路出牌,而是出人意料地杀向了贵阳方向。当时,红军大张旗鼓,营造出一种 “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 的强大态势。战士们一边行军,一边在沿途积极发动群众,张贴各种醒目的标语,让消息迅速传开。不仅如此,还派出侦察部队乔装打扮,深入到贵阳附近去侦察敌情、虚张声势。

  蒋介石当时正在贵阳督战呢,一看红军这架势,吓得不轻。要知道,贵阳城内当时的守备兵力仅有四个团,面对红军来势汹汹的 “进攻”,蒋介石心里直发慌,深怕贵阳城失守,自己也成了红军的俘虏。在慌乱之中,他急忙调令远在云南镇守的孙渡前来救援。孙渡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主力部队马不停蹄,3 天急行军 400 里,火速赶向贵阳。

  而这一调兵举动,恰恰就中了红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原本云南方向的防御是相对稳固的,可随着孙渡所部的调离,云南方向就出现了缺口,就如同坚固的城墙被抽掉了一块关键的基石一样,防御体系出现了薄弱环节。红军主力便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快速向西南进军,顺利地从这个缺口进入云南,成功跳出了敌人原本密不透风的包围圈,一下子就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让敌人之前的围追堵截计划全盘落空。这一招调虎离山,可谓立竿见影,瞬间改变了战场上的局势,为红军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然而,的调虎离山之计可不止用了一次,后续更是凭借再次调虎离山成功破局,令人赞叹不已。

  在成功佯攻贵阳,引得云南敌军孙渡部调离后,红军并没有就此停下巧妙周旋的脚步。深知蒋介石此时已经被红军的行动搅得晕头转向,但还得继续迷惑敌人,让其摸不清红军的真实意图,从而创造更多战机。

  于是,派出小股部队向东佯攻,故意装作红军要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样子。这小股部队在行动时,也是大张旗鼓,行军路线、宿营等都故意露出一些 “蛛丝马迹”,让敌人的侦察能发现。蒋介石得到这一条消息后,果然中计,他认为红军这是要向东去了,便急令大军向东包围,试图在东边再次围堵红军,将红军一网打尽。

  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这又是红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呀。随着他把大量兵力调往东边,西南方面的敌军就变得空虚起来。而红军主力早就洞察了这一局势变化,趁着西南方向敌军防守薄弱的时机,迅速朝着这个方向转移,再次巧妙地跳出了敌人新布置的包围圈。这连续的调虎离山之计,一环扣一环,把敌人的几十万大军耍得团团转,充分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也让红军在绝境之中一次次化险为夷,为最终实现战略转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一思维,在生活中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就拿个人职业发展来说,现在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可能并非是自己一开始所学专业对口的,或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行业变革、岗位调整等情况。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当下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所处的岗位,认为一旦变动就是坏事,那很可能就会错失发展的良机。像互联网行业兴起的时候,不少传统行业从业者积极学习新技能,转型进入互联网领域,实现了职业的新突破,这就是用发展眼光看待职业发展的体现。他们没感觉自己原本熟悉的工作模式被打破是坏事,而是看到了新兴行业带来的新机遇,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自己与之匹配,最终收获了更好的职业前景。

  抓住主要矛盾这一思维同样重要。在家庭生活里,两口子之间或者和长辈之间偶尔会产生一些矛盾分歧,这时候如果分不清主次,一味地去争个对错,那家庭氛围就会变得很紧张。比如在装修房子这件事上,可能小两口在风格喜好、预算分配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想法,这时候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先确定好整体的装修预算,确保不超支,然后再在预算范围内去协调风格等其他细节问题,就能让装修过程顺利很多,避免因为各种琐碎的争论而伤了感情。

  灵活应变的思维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出门旅行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像原本计划好要去的景点因为临时维护不开放了,或者遇到恶劣天气打乱了行程安排。如果我们不懂灵活应变,就会陷入懊恼和不知所措中。但要是能像四渡赤水时那样,根据真实的情况迅速调整计划,把原本去室外景点的时间改为去室内的博物馆、艺术馆等,一样能收获一段愉快且有意义的旅行时光,让生活中的意外变成别样的精彩。

  总之,四渡赤水所体现的这些顶级思维,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况时,做出更明智、更加有助于自己的选择,让生活过得更加顺畅有序。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棘手的难题,而四渡赤水的思维模式就犹如一盏明灯,能为我们照亮处理问题的道路。

  面对复杂的职场竞争环境,例如在项目竞标中,己方团队可能在资源、规模等方面相较于竞争对手处于劣势,这就如同当年红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一样。这时候,我们大家可以借鉴四渡赤水时全方面了解敌我情况的做法,先去深入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及我方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然后,就像红军选择薄弱环节突破一样,找到对手在项目方案、成本控制或者客户服务等方面有几率存在的薄弱之处,将我方的优势着重凸显出来,制定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竞标策略。

  再比如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时,倘若身处一个团队或者社交圈子里,出现了不同小团体之间的矛盾、利益纷争等情况,我们大家可以学习四渡赤水时灵活应变、巧妙周旋的智慧。不急于去站队或者强行让各方达成一致,而是先保持中立,观察各方的诉求和底线,从中找到关键的矛盾点,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沟通协调会等方式,巧妙地化解矛盾,让关系重回和谐融洽的状态,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影响整个团队或者社交圈子的氛围。

  而且在面对社会上一些复杂的公共事务问题时,我们也能用四渡赤水的思维去分析应对。比如在推动社区环境改善项目时,可能会遇到资金不足、居民意见不统一等诸多阻碍。这时就要抓住主要矛盾,看看是先解决资金筹集问题,还是先统一居民思想更关键,然后根据真实的情况灵活调整方案,一步步朝着改善环境的目标迈进。